查看原文
其他

宏启观察 85 || 英才教育有没有成效?

褚宏启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
2024-09-02

导读

在我国,“英才教育有没有成效”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,至今悬而未决,以致迟滞了英才教育的政策进程与实践进程。

全文共1805字,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
 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、编辑费、版面费
《中小学管理》唯一投稿邮箱: 
zxxgl@zxxgl.com


从世界范围看,“英才教育有没有成效”不成其为一个问题。众多国家都大力发展英才教育并且培养出了大量优秀人才,足以说明英才教育是有成效的,是值得发展的。但是在我国,“英才教育有没有成效”却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,至今悬而未决,以致迟滞了英才教育的政策进程与实践进程。


我国英才教育的探索始于1978年,但是我国英才教育的发展却道路坎坷,其成效也有争议。20世纪80年代,我国一些大中小学相继举办英才班,采取集中式加速模式,单独编班,当时备受社会关注和家长青睐,鼎盛之时举办英才班的大学有13所、中小学有约70所。英才班在开始举办之时就有人质疑,随着大学少年班个别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,让社会难以接受,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。1999年全国“两会”期间,有政协委员提出“及早废止少年班”,引起很大社会反响。此后,大学少年班纷纷取消,中小学英才班的数量也随之锐减。到2020年,大学只有两所(中国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)还在坚持,中小学只有十所左右还在艰苦支撑,我国以英才班为主导形式的英才教育进入低谷期。


兴办英才班之初的过高期待与现实形成很大反差。政府和社会对英才班的期待是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顶尖科学家,但是这个目标并没有实现。不仅如此,一些“神童”还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,人际交往能力差,难以适应社会,甚至不能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。这种结局与原初的高期待和投入的高成本反差太大,于是有人认为,英才教育的效能与效率都不高,英才教育没有什么成效。有人则不认可这种悲观的看法,认为英才班的确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,他们在国内外工商、金融、IT、制造等诸多领域卓有成就,不能因为个别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,就一叶障目从而抹杀成绩。英才班学生的成才率相对较高,基本实现了早出、快出、出好人才的初始目标。另外,对于英才班成效的评价也不能急功近利。人才的成长具有较长周期,不能急于求成,要有耐心与定力,也许英才班的学生中将来会产生一些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。


这两种对英才教育效果截然相反的评价都有事实基础,我国英才班模式的英才教育的确有成效,也的确有问题。当前应该采取的态度是:其一,应该进一步扩大成效;其二,不应该因为存在问题而否定英才教育的合理性与必要性,而应该在总结教训的基础上更加多快好省地发展英才教育。


尽管英才班培养出了一批优秀人才,但是英才班的学生总量太小,最后成才的学生总量更小,也难以支撑国家创新发展与现代化建设,其成效是非常有限的。要让我国英才教育有大成效,必须大力扩大英才教育规模,只靠几个实验性的“小作坊”去培育创新人才是远远不够的。因此,世人评说我国英才班成效不显著,与其规模太小难成大气候有密切关系。我国英才教育只有全面展开、大规模发展,才能产生大成效。而要大规模发展英才教育,就不能主要使用英才班这种成本高昂、单独编班的“激进加速模式”,而应以“充实模式”为主,再加上成本低、搭便车式的“非激进加速模式”作为辅助方式(参见本刊2022年11期《发展英才教育可以有多种形式》一文)。


1999年以后我国英才班大幅萎缩,主要有三种原因。其一,目标偏窄与偏高,主要关注智力因素的发展。学校、家长和社会对英才学生均期待过高,或期待他们改变中国科技面貌,或期待他们都考上重点大学,导致他们压力过大,进而抑制了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,一些学生甚至从“超常”变成“失常”和“异常”。发展英才教育,需要“以平常心做超常事”。不要只是把英才学生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工具、提升学校升学率的工具,要以人道主义精神对待他们,尊重其兴趣与选择,让他们能快乐学习、幸福生活。其二,教育模式过于单一。我国的英才教育模式属于加速模式,而且是一种单独编班、集中隔离(与同龄人隔离)、过快加速的“激进加速模式”。这种模式的典型特征是“重快轻好”,甚至会导致“拔苗助长”,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、个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。我国的英才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,不能只是采用单一的英才班模式。其三,师资队伍跟不上。英才学生比普通学生更难教,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教师素质难以满足英才学生培养的需求,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。英才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。


英才教育对国家发展具有战略意义,对英才学生个人发展具有内在价值,其成效不言自明。我国应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推进英才教育又快又好发展,不能因为原来的英才班模式存在问题,就否认多种形式英才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。


(本文作者系本刊编委、北京开放大学校长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)


相关文章推荐↓

《中小学管理》2022年总目录





1期文章回顾 


林清华丨学校管理研究2022年度发展报告——基于《中小学学校管理》论文转载情况的统计与分析

谢   凡丨智能时代更需要智慧管理

田   间丨在“千年学府”当校长:我的教育主张与实践行动

曹培杰丨面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校长领导力重构

王   烽丨智慧教育需要“教育的智慧”

唐晓勇丨创建校本“云端学校”:基于儿童需求的学校数字化转型(内附演讲)

李潇珂  周刘波  李妍柳丨巴蜀中学:智能时代,学校如何培养数字化“强师”?



文章来源:

《中小学管理》2023年第1期 · 宏启观察

文章编辑:崔若峰

微信编辑:黄子珂

微信设计:新媒体运营部



  

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

中国期刊方阵“双效”期刊

连续九次入选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》

17次居人大《中小学学校管理》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

……

 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中小学管理杂志社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